都說“眼見為實”,其實未必如此。有時我們看見的東西並不一定存在,而會受光、形、色、位置等知覺因素的干擾,在大腦中產生錯覺。眼睛不同於照相機,不是對客體的簡單機械複製,是一種再加工的心路歷程。眼睛所見,在很多情況下確實與視覺世界的特性相吻合,但在某些情況下,盲目的“相信”眼睛所見會導致錯誤,形成所謂的視錯覺。
在現實生活中,視錯覺的現象客觀存在。舉個最有意思的例子:這件衣服讓你看起來很瘦很美,其實這恰恰是服裝巧妙應用視錯覺,“改造”著我們的身型。
由心理與生理兩種因素造成

不同研究人員從各自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視錯覺定義。視錯覺是由心理與生理兩種因素造成的。人類視覺的產生需要視覺感知器官與大腦共同參與,是由視神經元接收到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從而作用於人腦產生的影像。在認識客觀事物和世界中,人類主要靠視覺,其次是觸覺和味覺。